买足球的软件

图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乡村振兴 > 工作进展
“宅上党小组”建强百姓家门口的“微堡垒”
来源:南通市海门区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:2023-12-04 字体:[ ]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。近年来,海门区以织密建强组织体系为重点,创新推进“宅上党小组”建设,把党小组建在微网格上,把“微堡垒”建在百姓家门口,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“宅上党小组”经验做法先后获《中国组织人事报》《新华日报》头版、《江苏组工信息》《南通工作》等推介。

一、实施动因

党小组距离群众最近,与群众关系最密切,只有党小组作用发挥得好,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有效嵌入群众中,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才会更加牢固。

一是农村基层“村域广、‘支点’弱”,建设“宅上党小组”,能把农村组织振兴的“支点”进一步筑牢。在农村,乡里乡亲之间经常串门走动,在宅上集聚、闲聊、议事,家长里短中往往包含群众的意见、矛盾、情绪等诸多信息。这些信息如果不及时掌握、矛盾不及时解决、情绪不及时疏导,往往会引发更大矛盾,动摇基层基础。把党小组建到“宅上”,离群众最近、听群众最多、与群众最亲,能更好地团结引领和组织发动群众,把基层“堡垒”巩固得更牢。

二是农村基层“网格粗、‘网眼’疏”,建设“宅上党小组”,能把农村治理网格的“网眼”进一步织密。网格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。目前,农村基层每个网格一般覆盖300户左右农户,基于网格而设置的党小组,由于服务半径偏大,党小组内党员群众互动较少。调研发现,百姓之间来往,主要还是在村民小组之内。为此,把党小组建到“宅上”,有利于促进党员群众在“组”内交流,进而推动“网格”进一步划小、“网眼”进一步织密。

三是农村基层“阵地远、‘纽带’松”,建设“宅上党小组”,能把联系服务群众的“纽带”进一步系紧。农村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主要集中在村部。调研发现,主动到村级阵地活动的百姓并不多,组织资源亟需下沉到百姓家门口,覆盖“最后一米”。把党小组建到“宅上”,则全面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和“毛细血管”,实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、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第一,融合“宅”的村落元素,把党的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。“宅”是农村百姓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,既有烟火气,也有人情味,我们把党的阵地建到宅上,潜移默化融进百姓生活。一是“村组内”建党小组。针对组内村民血缘亲、乡情浓、交往多的特点,按照“1个村民小组设置1个‘宅上党小组’”的目标逐步加强党小组布点,目前已从原有的1400多个党小组调整为2500多个“宅上党小组”。二是“宅院上”建活动阵地。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、“小场心”、党小组长和党员中心户家中等场所,按照“六有”标准灵活打造“宅上党小组”活动阵地,让百姓推开门就能看到党组织,迈开腿就能找到党组织。三是“红乡贤”当好带头人。农村乡贤的话百姓往往乐意听、愿意信。我们注重推选农村中有德行、有威望的乡贤型党员担任“宅上党小组”组长,并通过每季度“宅上党小组流动红旗”评比,增强党小组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第二,突出“党”的教育引领,让党员群众听党话、跟党走。党的引领是宅上党小组的核心要素。我们坚持把党的温暖融入宅的温馨,把党味浓在百姓日常,把人心聚在邻里乡间。一是把党的声音送到“宅上”。大力开展政治引领“周习月讲”活动,组织区委党校讲师团、区镇部门党组织分头深入基层,把党的声音、党的最新理论、党的惠农政策等送到“宅上”,形成了“红燕送理”“党小荷”等一批“宅上微党课”品牌。二是把党的力量注入“宅上”。推行农村党员挂牌亮户制度,建立党员联户“一户十联”机制,明确党员“六带六无”(带头爱党爱国、党员身边无“杂音”,带头遵纪守法、党员身边无“违法”,带头美化家园、党员身边无“脏乱”,带头攻坚克难、党员身边无“阻梗”,带头志愿服务、党员身边无“差评”,带头弘扬新风,党员身边无“陋习”)工作职责。将党员与联系户作为责任共同体纳入“最美党员”“美洁庭院”评分体系,实行“捆绑考核”,形成“党员带头上、带着群众干”的良好氛围。三是把党的工作落在“宅上”。聚焦党建赋能基层治理、引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,把各项攻坚任务分解到“宅上”,把党群合力凝聚在“宅上”,让“微堡垒”释放“大能量”,为中心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提供了强劲助力。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,买足球的软件列全省第一等次。

第三,强化“组”的组织功能,形成党建聚力共进的生动局面。“宅上党小组”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是村党组织这一“大分子”内的活力“原子”。一是民主议事在组内。定期开展“宅上议事会”,对村庄规划、土地流转等涉农事项,畅通意见收集、诉求表达的渠道,以开放式协商、参与式决策达到聚民智、汇民心的目的。去年以来已开展议事协商4900余次。二是矛盾调解在组内。“宅上党小组”用好乡贤说事调解这一传统优势,每个党小组挑选2-3名退休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村干部等作为调解员,及时协调化解邻里纠纷、家庭纠纷等。在说事调解过程中,群众可选择自己信任的“乡贤”介入,同时,根据矛盾调解需要,组织镇村干部、司法人员、专职律师等共同参与协商,以“情法相济、德理相融”方式,确保小纠纷不出组、矛盾不上交。三是乡风培育在组内。深化“宅上党小组+文明实践”系列活动,已建立809支志愿服务队,常态化提供邻里相教、共商、和睦、同乐、互助等五大服务,遏制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,引领乡风民风持续优化。

三、经验成效

“宅上党小组”激活了基层组织的“小细胞”,疏通了基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建强了村民家门口的“微堡垒”。

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,必须把组织覆盖向“到边到底”延伸,增强党员归属感、群众信任度。打通政策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,必须从消除空白点、紧盯薄弱点抓起,疏通脉络、严密组织。海门区紧紧抓住夯实组织基础不放松,适应党建工作扁平化管理、开放式发展、精细化服务的现实需要,规范党小组建设、创新党小组模式,通过“村民组上建党小组、党员一户十联”等做法,补强了上通下达、左右联通、执行有力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,让党的力量直达基层末梢。

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,必须把工作重心向“落细落小”转变,增强党建工作精细化、精准性。党小组不是党的一级组织,但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“黏合剂”。海门区注重用精细化思维加强党小组建设,在党小组的阵地建设、学习教育、活动开展、作用发挥、制度建设等方面既务实规范、又灵活创新,通过明确“宅上党小组”五项任务、党员作用发挥“六带头六无”的具体要求,把一些“软指标”硬性化,克服党小组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,提升党小组的质量和功能,做实乡村最底层单元自治,让党小组活力倍增、战斗力倍增、凝聚力倍增。

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,必须把工作对象向“到人到事”聚焦,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职能。当前,村一级党组织工作任务重,穷于应付日常事务,导致宣传动员、教育引导群众的办法不多、精力不够。而党小组置身于群众之中,与群众联系最直接、最紧密,能了解党员、群众情绪,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。海门区推行的“宅上党小组”建设,缩短了服务距离、缩小了服务范围,将畅通民意、代理民事、恳谈民意、帮扶民困“四民工作法”落到实处,形成“支部带领、党员带头、骨干带动、群众紧跟”的“三带一跟”格局。